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
陈赢/译
Tan Jay /
2022-08-15
一句话,做情绪的主人,不要总在’父母状态‘批评自己,给自己多一点包容。
-
不是第一次这么骂鼹鼠
-
实际上,他已经下意识地运用了很多行为上的策略,成功地逃避了对自我的认识
-
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。
-
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。
-
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,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
-
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,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
-
这些记忆擅自闯入了蛤蟆的脑海里,而在这些记忆底下,一股愤怒正在累积,强烈却无力。
-
所有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我们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,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危害
-
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
-
怄气?我从没觉得这是发怒的一种方式。
-
撒泼正是表达愤怒的一种幼稚的方式。
-
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,蛤蟆,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,也只有你自己。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。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?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?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,你能开始爱自己吗
-
蛤蟆,请你再想一想好吗?问问你自己,‘你在审判谁‘
-
‘父母状态’想象成一个法官,这个法官一直在控诉别人,给他们定罪,然后就能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
-
困惑是学习过程的第一阶段,这说明固有知识的局限开始被打破了。
-
我在努力让自己活得悲惨
-
“意思是达成一种秘密协议。我用‘共谋’是想说,你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,来给自己制造不快,这就是在玩心理游戏,而且在游戏里输的人才算是赢家。”苍鹭的话听着有些高深莫测。
-
你可能对自己不诚实
-
仅剩的一点儿怒火还是溅出了火星子
-
点儿外露,所以旁人根本看不出他的感受有多强烈
-
蛤蟆再生气,愤怒和狂躁也只在他心里翻江倒海,没有一
-
“完事儿后我累瘫了,好像打完了一场我不想打的仗 生活里很多讨厌的事就是这样 被迫让人战斗 斗赢还好 斗输了呢 连名誉颜面都没有了
-
更理性地思考那些让人情绪翻腾或是感到害怕的想法
-
我们在另外两种状态时,像父母或儿童一样行事,几乎不需要去思考,因为我们知道要做什么、说什么,就好像在演戏一样
-
只有在‘成人自我状态’里,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
-
成人自我状态’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。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
-
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,分别是父母、成人、儿童状态
-
那种情绪还藏在我心里某个角落,可再也不会占据整个心房
-
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
-
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,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,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。他决定要让自己活得更真实一点儿。
-
蛤蟆认定,所谓活得真实,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要。
-
也许还有另一种活法,无须跟着预先设定的剧本走,甚至可以没有剧本,或者说,可以即兴发挥。
-
这些想法里存在着真相
-
但现在,他渐渐获得了一种能力,让他在回忆时不再谴责自己
-
在叙述中,蛤蟆有机会全面回顾他的人生。他开始意识到,某些人、某些事件,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怎样影响着他。他看到自己倾向于怎样行事,也看到一个事件是怎样引发另一个事件
-
在这个坐标的人总需要攻击或者谴责别人。
-
悲伤的儿童状态
-
人们在玩这些受害者游戏时,处在怎样的‘自我状态‘
-
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,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
-
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,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
-
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,这种技能称为‘共情
-
高情商的人
-
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,了解自己的情感。他们能管理情绪,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。但也许最重要的是,他们能控制冲动,也懂得延迟满足,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